
由於 Google 推出AI摘要(SGE,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),使用者越來越不需要點擊網頁,就能直接在搜尋結果中獲得完整答案。這對於依賴SEO自然流量的網站來說,無疑是一場風暴——原本高價值的關鍵字,如今可能只換來「被摘要」的命運,甚至連點擊都沒有。
那麼問題來了:在AI摘要盛行、基礎問題早被「一網打盡」的時代,我們還有必要針對價值較低的關鍵字進行科普說明嗎?

關鍵字價值下降的背後邏輯
1. 什麼是「關鍵字價值」?
關鍵字價值通常由三個因素構成:
- 搜尋量:有多少人搜尋這個詞?
- 點擊率(CTR):這個詞是否容易被點擊?
- 轉換率:點擊之後是否能帶來實際利益(例如轉換、購買、註冊)?
2. 為什麼AI摘要讓關鍵字「變廉價」?
當使用者在搜尋「什麼是SEO?」時,AI摘要會直接在搜尋頁面顯示答案。使用者獲得資訊後便離開,不再需要點擊你的網站。這種情況會造成:
- 點擊率下降
- 跳出率升高
- 流量被Google自己吃掉

那還要寫「什麼是XX」這種基礎知識嗎?
策略必須改變,原則上這些詞彙是要繼續。寫科普內容的三大理由:
1.建立專業權威性(E-E-A-T 是個屎)
即使這類關鍵字點擊率下降,Google仍會評估你網站在某一主題領域是否具備專業性與完整性。缺乏基本知識說明,反而讓你在主題權威度上失分。
2.養成內容體系(Topic Cluster)
高價值的核心頁面需要有許多相關子頁面做支撐。這些基礎科普內容,就是你主題集群中的重要「衛星」。
3.留給AI看的內容不是白寫的
雖然使用者不點擊,但Google的AI摘要會引用你的內容。若你能被選為「AI答案來源」,反而是一種新的曝光方式。

AI時代的內容策略:該怎麼寫才有效?
1. 「科普」不代表「無腦」
不要只是單純複製維基百科。你要加入:
- 實務案例
- 圖解解析
- 本地化觀點
- 最新趨勢連結
2. 寫法微調,避免被「摘要吃乾抹淨」
- 把重點放在中後段
- 引導用戶進一步點擊/轉換
- 用問題式標題讓使用者想點進來(如:「你以為AI懂SEO?那你錯了」)
3. 結合高意圖關鍵字
我舉個例子:「什麼是SEO」這類字本身價值不高,但若搭配「SEO怎麼做才能增加業績?」、「小企業該如何用SEO打贏大品牌?」這類高意圖關鍵字,就能讓流量更有轉換力。

結論
面對AI摘要不能不寫,只能寫得更聰明,雖然AI正在改變搜尋引擎的運作邏輯,但內容仍是SEO的根本。真正的關鍵,不在於「寫不寫科普」,而是「怎麼寫得更有策略性與整體性」。如果你能從單一頁面經營邏輯,進化為內容矩陣與品牌信任的經營者,那麼即使AI再怎麼厲害,仍然需要你的內容來「訓練它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