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隨著人工智慧(AI)技術快速進化,從 ChatGPT 到 Gemini、Claude 等對話式工具的普及,許多人本以為「獲取資訊」會變得更加輕鬆,然而實際上,我們使用 Google 的次數變多了,卻反而更難找到真正需要的答案。
搜尋次數上升,為什麼?
根據多份報告顯示,Google 的搜尋使用量在 AI 工具爆發後不降反升,這些因素使得搜尋次數上升成為「補救性動作」——用來彌補 AI 回答的不足。原因包括:
- AI 回答不夠準確或有偏誤:使用者發現 AI 雖然回應快速,卻常有捏造(hallucination)或資訊過時的問題,導致還是得「回頭」用 Google 驗證或補充資料。
- AI 回答不符合在地需求:台灣本地店家、事件、用語等,AI 模型理解有限,還是得靠 Google 搜尋更多在地化的結果。
- 使用習慣未改變:多數人仍習慣在 Google 搜尋框中鍵入關鍵字,而非直接依賴 AI 助手。

為什麼搜尋卻變難用了?
雖然搜尋次數增加,卻有越來越多使用者覺得「找不到答案」、「搜尋結果越來越雜」,這又是怎麼回事?這代表什麼?這個現象反映出一個資訊時代的核心矛盾:
資訊越多 ≠ 真相越近。
反而需要更好的搜尋素養與判斷力,來找到真正有用的答案。AI 並沒有解決資訊過載的問題,反而在短時間內讓內容產生速度暴增,導致我們需要更精準的搜尋能力、更多的媒體識讀力來「過濾雜訊」。
1.SEO內容氾濫
為了搶佔搜尋排名,網站經營者大量生產「關鍵字填塞」的內容,導致真正有價值的答案被淹沒在一堆為排名而寫的文章中。
2.AI生成內容充斥搜尋結果
自從AI寫作工具普及後,網路上出現大量由AI自動生成的部落格、教學文或產品評論,內容雖完整卻空洞、無實際經驗,甚至錯誤百出。
3.搜尋結果被廣告推擠
越來越多廣告與贊助結果佔據了搜尋頁面前幾名,真正「自然搜尋」的優質內容變得更難被看到。
4.使用者期望改變
我們希望「一次搜尋就得到答案」,而非像過去那樣耐心點開多個頁面。這種期望落差,也加深了對搜尋「不好用」的感受。

結論
我們不是缺少資訊,而是缺少好的「資訊篩選機制」,AI 工具的確改變了搜尋生態,但也突顯出我們對於「資訊品質」的重視與焦慮。當搜尋行為從「找到答案」變成「避免被誤導」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聰明的演算法,而是更有意識的搜尋態度與判斷力。
我們可以怎麼做?
- 優化搜尋技巧:學會使用搜尋語法(如 site:、intitle:、"" 等)提高搜尋精準度。
- 交叉驗證來源:不要只看第一頁或單一網站,多方比較資訊可信度。
- 混合使用工具:善用 ChatGPT + Google 搜尋的組合,AI 做摘要,Google 負責查證。
- 支持真實內容創作者:閱讀並分享有經驗、專業角度寫出的內容,讓優質資訊有機會浮上搜尋前列。